成功案例

东西方问答·中国研究丨查尔斯·奥努奈朱:中国

日期:2025-10-22 10:54 浏览:
中新网上海10月18日电 标题:中国研究也思考非洲未来。 ——专访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朱 中新社中国 范中华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近日闭幕。南半球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热烈讨论值得注意。作为南半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稳定力量,非洲国家在世界中国研究中最关心哪些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给您带来了哪些启发?会议期间,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克丘库·奥努奈朱就中国“东西方问题”接受了专访。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要关注哪些问题?有哪些重要发现? 查尔斯·Onunaiju: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中国风格的现代化。这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这说明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立足具体国情,立足社会现实进行创新。这是我们团队的一个重要理念,你不必模仿别人,你仍然可以通过做自己来取得一些成就。 这具有深远的意义。学习中国的现代化方式并不要求尼日利亚人成为中国人,也不需要完全照搬中国的做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原创,任何国家都希望遵循原创精神,立足本国国情和社会现实,实现像中国这样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是消除贫困,这对非洲很重要。在某些部分在非洲,人们长期以来将贫穷视为命运,认为有些人注定贫穷。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证明,绝对贫困是可以消除和战胜的。这是一个有用的启示。如今,借鉴中国经验的减贫实践在非洲各国随处可见,减贫已成为各国政府政策的重要方面。扶贫已成为非洲的重大治理问题,说明中国的经验是严肃的。 第三个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必胜思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零和博弈的旧思维统治着世界。今天,中国提出的双赢关系也包括在内。它不是军事联盟,也不是针对第三方的联盟,而是接受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已经证明国际交往不必然意味着你失去或得到。 中国最近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尼日利亚是最早响应和支持的国家之一,因为这符合我们建立公平、包容、普惠的国际治理体系、实现国际治理机制民主化的愿望。此外,中国提出的诸多倡议,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与非洲支持共同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多边全球新秩序非常契合,因此也引起了非洲的广泛共鸣。从这里,我们也发现了中国越来越多的共同土地。 在非洲中国研究领域,了解这些举措已成为一个主要方向。政策日益认可其价值,老百姓反思务实合作成果。非洲人学术界长期受到西方范式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关研究正在取得重要进展。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贡献智慧,中国还以更实际的方式参与搭建各种“桥梁”,包括物质基础设施和制度联系。这是非中合作的重要特点。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9日,主题为“全球发展倡议新进展,可持续发展议程新行动”的展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图为与会嘉宾宣读合作发展办公室发布的新报告《国际发展合作的中国实践》。中新网记者 廖攀 摄 中新社记者:您刚才提到尼日利亚C中国研究中心主要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经验。另外,有必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吗? 查尔斯·奥努奈朱:当然。我们始终相信:没有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哪有中国特色?如果没有中国特色,怎能有今天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想要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中国为何如此迅速崛起,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现状,更要了解其背后的土壤,即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我们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中华文化的遗产,而且对中国的现实有科学的认识。一个。这种结合赋予了我们了解中国民族特殊国情的能力。正是基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基础,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自强,最终书写了自己的历史。 我对中国哲学也很感兴趣。我经常学习《道德经》,欣赏老子的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却令人惊叹。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引用这一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哲学思想,彰显其当代价值。 2025年10月17日,2025沉阳机器人大会在辽宁沉阳开幕。图为观众与互动仿生人形机器人孔子互动。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中新社记者:还有像您一样对中国感兴趣的非洲学者吗? 查尔斯·奥努奈朱 (Charles Onunaiju):我们有一个 gro一批学者重新审视旧观念并放弃过去的偏见。在非洲,“极权”、“封闭”等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已经失去市场,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人们开始从实践中认识真理,我们越来越看到非洲和中国的共同点比想象中更多。随着沟通的深入,共识越来越多。 非洲有50多个国家、14亿多人口,与中国贸易关系密切。因此,可以说非洲对世界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正如前文所说,当我们研究中国时,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本身,也在思考非洲未来的发展。 2025年9月16日,中非女官员能力建设班25名学员抵达杭州中国人工智能小镇。图为培训班学员参观自动配送车。磷中新社记者 肖健 摄 中新社记者:为了促进中国各国之间的深入了解,中国学界需要什么样的对话或支持? 查尔斯·奥努奈朱:我告诉我的同胞们,看到中国很重要,但看到并不意味着了解。我认为非洲和中国需要更深入的接触。具体来说,更本土化的研究机构更需要用更接地气的语言、更接地气的语言来描述中国,同时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微妙差异。这对于传播信息很重要,而西方早已掌握了这一点。 我们期待中国学界的支持,消除长期以来对非洲的偏见。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我们正在开始。我们关注真实的中国,从本土角度解读中国,而不是听“美国制造”或“美国制造”的“中国叙事”王国”。 世界汉学大会等会议也很有用。我们将继续推进这次内部讨论的大部分问题。我们正在与一些机构合作,将中国研究融入到课程中,让年轻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不应该产生偏见。涉及中国的很多问题需要系统预防,而不是零散讨论,这当然是长期的做法。 (超过) 面试官简介: 查尔斯·奥努奈朱.中新网记者 范中华 摄 查尔斯·奥克楚库·奥努奈朱 (Charles Okechukwu Onunaiju) 是一位尼日利亚学者和记者,获得人文(哲学)学士学位和医学间关系硕士学位。现任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曾担任尼日利亚多家主流主流媒体的外交和国际部门负责人。发表多篇有关非中合作的文章离子和许多专着。 2015年,他成立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整合中国问题讨论,构建原创研究框架,研究中国复杂的发展轨迹和非中合作的非凡成就。 2016年,他成为首位获得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图书特别贡献奖”的非洲人。 2019年,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非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