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德贸易有望“再创新高”

日期:2025-11-14 11:48 浏览:
图为10月29日拍摄的德国柏林街景。新华社记者 张浩夫 摄 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中国超越美国,再次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数据显示,1-8月,德国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634亿欧元,而与美国的贸易额为1628亿欧元。这一变化看似微小,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微妙调整,凸显了德国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在多极世界中的脆弱性和适应能力。 这种替代的背后,是诸多MGA因素交织的结果。从2025年开始,美国实施的关税上调对德国经济影响重大。欧盟与美国达成协议七月底。 8月1日起,美国对大部分欧盟输美商品加征15%关税,直接影响了德国汽车、机械、化工产品等传统有用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德国批发和外贸协会主席德克·扬杜拉表示,美国关税上调是德国对美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美国市场对德国汽车、机械、化工等传统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幅减少。数据显示,仅今年前8个月,德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下降6.5%。其中,8月份同比降幅高达20.1%,为2021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面对利润率压缩,不少德国企业不得不缩减在美国市场的业务规模或转向美国市场。t 投资计划被搁置。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长期保持稳定。我国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绿色转型,对高端装备、自动化系统、新能源装备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都是德国制造具有优势的领域。德国汽车、机床、化工、光伏、环保设备等在中国市场仍保持高度竞争。中国不提倡高度对外开放,也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政策预期和发展空间。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中国不仅是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也是产业合作和技术投资的重要伙伴。 德国对区域贸易结构的调整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继美国市场之后,德国企业支付了重视与欧洲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加强中东欧、东南亚产业链协调,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一趋势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尤为明显。在德国努力分散风险的同时,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产业体系为德国出口提供了坚实的支点。 贸易格局变化的背后,显示出德国国内经济的疲软。近年来,德国经济持续下滑。 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降0.3%,2024年再次下降0.2%,成为欧元区少数几个连续两年负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制造业订单下降、能源价格高企、消费疲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德国面临增长停滞的风险。 德国一向以汽车为傲,汽车工业近年来也出现了危机。 2025年以来,德国汽车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大众前三季度营业利润54亿欧元,同比下降58%,其中第三季度营业亏损13亿欧元;保时捷前三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滑99%,从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降至4000万欧元;奔驰前三季度净利润38.8亿欧元,同比下降50%。更严重的是失业。咨询公司安永最新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德国汽车行业将净减少约5.15万个就业岗位,占全部就业岗位的近7%,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 长期以来,德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是前端口。但当外需减弱、贸易壁垒上升时,这一模式就暴露出明显的弱点。美国加征关税给德国出口带来压力,而亚洲制造业的崛起则在一些中高端制造业领域为德国带来竞争。在此形势下,德国不仅要面临外需疲软的挑战,还必须寻找产业升级的新方向。 在此背景下,中国重新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不仅是经济成果,更是战略信号。对于德国来说,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和规模为出口提供了缓冲,并可以对冲美国的部分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德国的技术优势、行业标准和市场经验是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两国间的“完结”重新出现并逐渐成为新的支点f 双边关系。 未来,中德合作有望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贸易,还将达到更高水平。高端制造和绿色科技是最具潜力的领域。德国在精密制造、自动化、机器人、医疗器械、环保设备等方面的技术领先,非常符合中国产业升级的需求。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德国在氢能源系统、零部件、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经验和共性也可以成为中国合作的重要来源。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重返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不仅是国际贸易格局的短期调整,也体现了德国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外贸政策变化、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新选择。信息路径。德国经济虽然遭遇结构性困难和外部冲击,但这种格局的转变也给了德国经济复苏的新支点,那就是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中国驻德国大使邓洪波曾表示,中德互利合作有助于彼此发展,造福两国人民。这既是“危险”,也是中德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未来中德两国若能在高科技、绿色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具互补性的融合,对双方来说是共同的机遇。期待中德双方能够以务实合作和制度对接为基础,以“接替”为新起点,注入新动力。中德高质量合作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 (柏林日报通讯员 陈曦 蒙)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